苏天真:杨先生与大鼓书_大皖新闻 | 安徽网
发布日期:2024-10-26 点击次数:52
我的家乡,在巢湖南岸东南角一个叫失曹河的山坡上。在七八岁之前,我的脚步连县城也没有迈入过一步。现在回想起来,总能在感叹贫困童年的间隙,借助回忆而沉浸于一个乡村少年所特有的快乐之中,而这些快乐,恰恰是城里孩子也许一辈子都无法享受、体会和拥有的。譬如,民间说唱艺术中的大鼓书,这无疑给远离文化娱乐的乡村带来久旱逢雨的清新。今天慢慢想起——像一头牛夜里反刍。
项春雷/摄
尽管之前我从课本中学会了“大鼓书”这个名词,但我对它的理解,仅限于草台班子聊以取乐而已。
一日,节俭的生产队长,终于在全体社员的强烈要求下,从他那掉了油漆、平时紧锁着的抽屉里,掏出一张皱巴巴,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捏过,甚至闻起来汗骚味十足的十元钞票,允许派人去邀请镇上的杨先生说几天大鼓书。
这是在一个夏风习习月光如水的夜晚,几十条大板凳、竹床、竹椅摆满场地。地点,设在队长家大门口。环顾四周,听众黑压压一片,几位老者咕噜咕噜地抽着水烟,烟雾罩住半个身子,偶尔发出几声干咳。妇女们飞针走线地织着毛线,不时招呼着走动的孩子们。但见队长坐在一把原木椅上,跷着二郎腿,笑眯眯地,端着杯茶。队长开腔了,他让大伙静一静,向杨先生说了几句客套话,报了书名《杨家将》。杨先生放下茶杯,带着微笑站起身,恭敬地向乡亲们深深鞠躬,轻掸长衫上的灰尘,捋捋袖子上的皱褶,坐下,挺胸——杨先生上场,还是很讲究礼数的。
按老规矩,说正文前,先说一段楔子或花絮来烘托氛围,杨先生带着些许桐城腔念《忍字文》。咚咚,咚咚……杨先生右手娴熟地挥舞着鼓槌,左手挥枣红色快板,随着鼓点的节奏,先生一开口,顿使我刮目相看……杨先生,40来岁,个儿和我差不多,大头,圆脸,下巴微翘,着深灰长衫、蓝裤、黑布鞋……说唱间,满脸笑容,神采飞扬。
杨先生呷了两口茶,清清嗓子,咚咚,咚咚……几通鼓伴着醒木一响立即进入正题,“上文书说到杨排风她把北国来战,听书人你把北国来看,瓦桥关门口,听三声炮振聋发聩,北门里趟开了一匹麒麟马……”杨先生如庖丁解牛,说唱间口吐莲花。到高潮时,众人凝神静气,tp钱包官网下载一根针掉地下都能听见。我瞄了一眼对面的二叔,他正闭着眼睛,手指点在茶壶上一下一下打着节拍,很投入地听书,此刻,就是吃一桌山珍海味也抵不过这听书来劲呢。
“乍听得半空中一声响,咔嚓咔嚓惊天鸣,一道红光就冲天起,满天空铮铮叫出九条龙,说时迟那时快,那个龛仙罩,龛住了独腿老僧,你要问后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正听得过瘾时,杨先生戛然而止,大众齐嚷“杨先生,再来一回,再来一回。”杨先生瞅瞅众人,再瞅瞅队长,队长微笑着注视他。不得已,再加一回。
有一天,在放学路上,好友曾一个劲地给我“布道”,说在我们这一带,说书这个圈子里,名气最大的也就是杨先生。杨先生是天才的艺术家,是家乡的骄傲,他有着很高的专业水平,表演起来,自有大家风范。杨先生也很有风骨。譬如,他家里并不富裕,但从不为酬金与人计较,没钱,十斤米两刀猪肉也行。有位多年的老相识来请杨先生,老远就扯开嗓子高呼:“老杨,明天去我那里说几曲!”结果,书说完了,人家只给了几斤红薯,杨先生只是一笑。他认为,人家肯定有难处,应该体谅。
杨先生说唱的大鼓书,词多韵少,有些段落尾音很长,加上多用沙哑的地方腔,很不好学,杨先生说他跟大师傅学了三年多,捕捉着曲折委婉或喜或悲的音律音调,细细地记录下来,反反复复地逐磨,慢慢消化。可谓是始于晏晏,继于谆谆,终于殷殷。“瞄准目标,夯实基础。”三十多年浸泡在大鼓书里,熟练掌握三十多部书和二十多种唱本,我羡慕并敬仰,先生肚子里有那么多学问,前朝旧事,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在他的口中娓娓道来,人物栩栩如生。我相信,家乡码头边的杨先生,是勤奋的,也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