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干货丨湖畔大学论文答辩,企业家在讨论什么?

发布日期:2024-11-01 点击次数:159

独家干货丨湖畔大学论文答辩,企业家在讨论什么?

  文/许云

  9月初,在湖畔大学学习满3年的企业家学员们迎来阶段性小考:论文答辩。

  数字化变革成为答辩场上讨论最热烈的话题。企业家们一致认为,数字化时代才刚开始,传统产业最有机会从中获益,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变革迫在眉睫。

  我们从中摘取了几个最具“痛感”的问题,涵盖产品、研发、销售、品牌、组织等方方面面,分享给同在变革路上的你。

  湖畔大学答辩现场

  1、什么是传统行业?什么是现代行业?谁更能够从技术中获益?

  一位饮料行业的企业家从互联网切入传统消费品领域,发现那是一个“缓慢的世界”,但也是一个更容易享受技术红利的世界。关于传统和现代,他有自己的思考。

  问:到底怎么界定什么是传统行业,什么是现代行业?传统行业怎么看待技术?

  答:我们今天所谓的传统行业,当年也是因为技术变革与应用而崛起的。今天受电商冲击巨大的超市沃尔玛,当年也是最早应用了卫星技术,每周把全美店铺的数据传到总部来进行管理,由此降低铺货的耗损成本,所以才做到了全球连锁。

  我认为“传统”和“现代”不是看行业,而是看这四个维度,你具备不具备四个技术化:第一,你本身研发的产品是一个技术型产品;第二,你用技术化的手段完成你的运营、推广;第三,你的管理和运营体系是不是技术化;第四,你的整个产品研发分析体系是否也实现了技术化。

  相比那些技术应用非常成熟、效率已经非常高的现代行业,传统行业更容易享受技术的红利。相反,那些看似技术色彩浓厚的科技公司,以技术为主业,反倒更容易被新技术的迭代升级所颠覆,比如丰田当年非常领先的技术公司,现在就被特斯拉超越了。

  最终技术没有死角,会进入所有行业。传统与现代,没有行业之分,而是看谁能用好技术。

  湖畔大学答辩现场

  2、传统行业怎么用好数字化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一提到技术,大家天然就会联想到互联网公司,就会觉得离传统行业很远。很多传统行业对数字技术的理解,还停留在做做电商这个层面,总觉得自己离技术很远。一位从做游戏转做快消品的企业家,用两年打出一个爆品,答辩时,评审官一直在逼问“爆品不一定持久,你怎么干出第二个爆品?”

  问:你做快消品,数字化技术给你们带来的增益真的大吗?

  答:我做了两年,数字化带来的增益非常明显。

  在传统的快消品行业,一个新产品,从研制到上市,大概需要18个月之后才知道这一枪打哪里,花几千万成本,包括很大比重的推广成本。我们在研发阶段加大投入,把18个月的时间成本缩短到了6个月。

  用的技术其实也比较简单,我们做很多线上的模拟测试、用户分析,看似增加了研发成本,但却大大降低了推广成本,为什么产品需要推广,一定是还不够好,我们更愿意在前期下功夫,用户喜欢就会自传播。

  这个时代有很多新的技术,用好这些技术和数据,可以减少很多浪费。

  问:数字化能降低成本,也需要额外投入很多成本,这笔账怎么算?

  答:假设这是一个数学题。如果我们用现有凭经验的方式把产品推到线下,产品成功率是60%,60%的成功率要花一千万,进行一个产品的试错。说白了,每一次研发成本的失败率40%,400万打水飘。如果我们搞一个线上系统去测试,只需要花两百万,但能够把预测成功率提高70%。

  当时我们内部最大的争论是,一个60%,一个70%,而且这是概率结果,有意义吗?万一你搞一个产品,不搞第二个产品,投入一个系统值得吗?

  但是我说这个拉长时间看,研发成本增加,很大的好处是降低时间成本。很多成本按年看是不高的,但是拉开十年看,它就非常高,这里面很多东西是要算长远账的。

  湖畔大学答辩现场

  3、传统企业想搞数字化,但老板不懂技术怎么办?

  问:未来十年,如果技术没有死角的话,作为没干过互联网公司、不懂技术的企业一号位,生存之道是什么?

  答:我觉得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是不是技术背景不重要。我今天看到很多技术人员搞技术就是打一份工,他不相信这个东西。有的人不是技术人员,但是尊重规律,尊重管理的基本规律,把它放大;尊重技术的基本规律,把它放大,他就可以降低很多成本。

  一个人的价值观很早就形成了,这也是规律,所以一个60岁、70岁的人当年靠渠道做起来,他今天一定会相信渠道。这是人性的规律,人性的惯性很强。但是对用户的理解、尊重,对用户的数据化洞察,是这个时代带来的新课题,它也有自己的规律。

  关键是你,相不相信。

  老一代的企业家,最强的是对商业本质的理解和价值的提炼,最大的挑战是对业务的直觉和体感。

  所以,要带领企业转型,需要具备三种能力——第一是对价值的稳定理解和长期坚持;第二是对消费者的洞察和一线应用的体感要一直保持敏锐;第三是科技的冲击带来的新工具,老的工具和办法失效了,要重构。这三种能力加在一块儿,才能把这个变革做好。

  湖畔大学分组答辩现场

  4、谁来做企业数字化变革的负责人最合适?

  很多传统企业的老板已经四、五十岁,tp钱包官网下载一下子让企业跨界到互联网领域,未必成功;有的建了数字化部门,但不知道“第一口怎么咬”。即使针对变革比较顺利的企业家,湖畔答辩场上也有这样的提问——

  问:你觉得是由你来驱动数字化变革更好,还是找一个接班人完成这个变革更好?

  答:这个事儿我觉得没有绝对的答案。我还是拿历史说话,中国历史上很多改革,包括社会的变革,有的就是把老人彻底退掉,新人彻底改变。但也有很多的改革,是有元老的存在才保证改革的存在。理论上哪种风险更大,或者哪种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很难说。

  我非常明确的是,数字化变革,必须是企业的一把手亲自负责。而且,数字化转型和企业的传承是同样关键的东西,两个问题必须同步解决,缺一不可,只解决一个没有用。

  湖畔大学分组答辩现场

  5、销售转型数字化,怎么平衡新开线上渠道与传统的线下渠道的冲突?

  许多做消费品的传统产业转型数字化,都会遇到这个线上线下渠道平衡的问题,尤其很多线上渠道都是新开的,而线下渠道是陪伴了品牌几十年的忠实合作伙伴。冲突在所难免,关键是取决于变革的决心。

  问:老品牌用新渠道往线上走的时候背着很大的包袱,尤其会动到原来线下渠道的利益,该怎么平衡?

  答:首先,我觉得也许可以用比较虚的点来讲,最终取决于我想做一家什么样的企业,我想打造出什么样的团队,我想要去到哪里。

  其实所有的渠道商的问题,线上线下的利益,包括不同平台的利益,都可以用时间解决,但你不要随便被别人绑架。比如说各种销售排行榜,各种新品牌估值,包括网红爆品的舆论压力,这都是干扰因素,关键你自己要稳住。

  只要你的盈利模式OK,你的增长速度OK,你一定要清楚自己要去哪里,平常心对待这些噪音。

  线上线下利益分配,可以通过品牌区隔、产品区隔、价位区隔、千人千面来实现,它需要一定时间,你一定要给你的生态合作伙伴一些时间。当然,你自己也不能太慢。

  线上新零售带来最大的问题是,跟电商平台直接去中心化交易以后,原来跟着我的一千多个代理商的利益怎么办?我必须在我跟电商平台之间的利益分配里面,找到位置让我的代理商分享这波红利,我要舍得。只要舍得,帮助他们成长,就一定有方法。

  湖畔大学答辩现场

  6、数字化变革必然涉及组织转型,最大的阻力是什么?

  一位企业家在答辩中提到,这几年他们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上做了很多尝试,最后发现,转型的关键因素就是组织能不能转型,但组织转型意味着权力再分配,不亚于自己割肉。怎么动这块“蛋糕”?

  问:业务能不能转型,主要取决于人能不能转过来。组织转型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答:最大的挑战来自原来老的组织体制。

  数字化是对企业管理赋能,每一级别管理人员的管理半径被放大,就要求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减少中间组织和环节,很多中层管理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组织变革永远在过程中。大原则是,要舍得花代价挖新的技术人才进来,对老的管理团队充分沟通,利益给够,他们依然有新的舞台大展宏图。

  湖畔大学答辩现场

  7、大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该从哪里咬第一口来破局?

  与新的创业公司不同,历史悠久的大企业启动数字化变革,包袱重,风险大,阻力也大。如果没有做好准备,着急在全局铺开,很容易拖垮主业;如果从边缘业务切入,又难以突破深水区。怎么转?从哪里咬第一口来破局就变得非常重要。

  问:你说在做组织扁平化改革,但只是砍掉中间几个层级的话,与原来的组织架构有什么本质区别?船大难掉头的问题怎么解决?

  答:大公司做大变革,尤其是在第一阶段还没有想明白到底怎么转的时候,可以用一个小的边界来去试错,也会规避大的风险。

  俗话说“欲练神功必先自宫”,但大公司直接“革命”可能比较危险。可以先设立一家体外的新公司,在某一个区域市场上去做试验,他就一个使命,探索新模式,干掉老公司。这个新的CEO他需要什么支持,我就给他支持,这样对母公司的损害是最小的,也不会对主业产生颠覆性的冲击。

  我们做组织扁平化,不能为了追求扁平而扁平,扁平化是为了激发大家的动力与活力。可以以部门为单位,把每一个一级部门、二级部门都拆成一个独立的公司,人财物全部自由支配,用资源和权力的自由度来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和创新力。跑一段时间,能独立跑出来的部门就让他独立跑起来,培养一批新的变革力量。

  另外,组织变革最大的问题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它一定是体系化的改革,从公司的价值观理念、组织架构、人才模型、协同方式等等,各个方面牵一发动全身,最主要是给老思想“松土”,改变内部观念。组织变革不是局部变革,而是一个全局性变革,才能带领企业转型升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