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让员工持股 更好“择善而从”?
发布日期:2024-11-01 点击次数:90
在技术密集行业和新经济领域,各类创始团队深谙与员工利益捆绑之道,员工持股平台几乎成为搭建股权结构的必备选择。
譬如日前,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集团宣布启动境内外上市,首次完整公开披露股权结构,相关员工持股安排受到了广泛关注,其带来的财富效应一时间也成为公众热烈讨论的焦点。
境内A股市场自2014年启动员工持股计划试点以来,实践已逾六年。作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重要角色,员工持股计划迎来持续发展。
早在2015年,我国股价处于历史高位,并购市场也如火如荼,员工持股计划参与认购非公开发行股份的热情也随之高涨。自2018年11月《关于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意见》发布以来,股票来源于公司回购股份的员工持股计划已有75家次,较以往年度有明显上升。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15日,深市上市公司共计推出计划854家次,实施完成690家次,民营企业为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主力军,占比达到93.21%;多集中于电子、计算机、医药生物、化工、通信等人才密集型高科技行业。
合理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可以实现多方共赢的效果。
在业内人士看来,员工持股计划意在通过利益共享的方式“稳定军心”,充分调动员工能动性。员工在认购持股计划的份额后,成为“当家作主”的股东,油然生出一股“主人翁”意识。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内部员工认购持股计划份额,向市场传递了其对公司未来业务发展和资本市场表现的信心,相当于为投资者注入了一针“强心剂”,tp钱包成为不少公司股价上涨的“助推器”。
此外,员工持股计划还有助于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持有人可以行使股东权利,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和重大决策,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一些“短期行为”,促进公司长期、持续、健康地发展。
但随着市场发展变化,一些问题也在逐渐暴露。
首当其冲的是滥用高杠杆资金。目前员工持股计划的资金来源较为多样,除自筹外,还有各类杠杆资金加入,让员工借此拥有更多股份。但杠杆放大的不只是收益,也有风险。一旦市场行情大幅下跌,酿成爆仓等风险事件也不在少数。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掌握的案例,某上市公司将员工持股计划分级比例设定为2:1,因持股计划单位净值低于预警线,未及时采取补仓措施,员工近1.3亿元的实际出资额全部被罚没。更有个别上市公司大股东不惜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给员工持股计划补仓。
有接近监管层人士表示,高杠杆下的员工持股计划俨然成为一颗随时会爆的炸弹,一旦爆炸,不仅炸得持有人血本无归,破坏了员工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任关系,还可能将风险由员工个人传导至上市公司,损害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
此外,还有员工持股计划大幅折价受让公司库存股的情况。部分员工持股计划受让公司库存股的价格远低于该库存股的回购均价,这种“包赚不赔”安排,明显违背了员工持股计划“盈亏自负,风险自担”的基本原则,成了一种变相的股权激励,自然引发市场有关“利益输送”和监管套利的广泛质疑。
(作者:姜诗蔷 编辑:李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