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津多里非遗民俗庙会:匠心共融,古今同庆,焕活非遗新动力
发布日期:2024-10-26 点击次数:16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记忆的生动载体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加深着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值此第八届非遗博览会在山东开幕之际,恰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在全国非遗保护事业迈向新台阶的重要时刻,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民俗庙会在山东济宁津多里商业区掀起热潮,于10月21日隆重拉开帷幕。
本次非遗民俗庙会以“欢聚津多里·共赏民俗情”为主题,打造了一场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庙会为期九天,自10月21日至10月29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巧妙融合,为市民游客带来了一场穿越千年的视觉与感官盛宴。
【庙会的市集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传统民俗技艺、服装、美食令人目不暇接。】
沉浸式互动文化体验,共享匠心非遗魅力
庙会的市集现场汇聚了来自济宁及周边地区的众多非遗传承人,游客们可以近距离观察非遗的制作过程,聆听匠人们讲述其背后的故事,从而深刻体会到非遗的传承价值与意义。市集中儒德李面塑艺术工作室的陈庆榜、李恒辉二人,以精湛的手艺将面团捏制成栩栩如生的形象,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
【济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宁面塑代表性传承人——陈庆榜正在给面人上妆。对于他而言,面塑是一场“无声的戏”,胸、肚、腰、脊背,每一处都需精心设计,方能惟妙惟肖。】
此外,亲临现场的38位非遗传承人带来了臧工葫芦烙画、嘉祥石雕、微山渔家虎饰、周红非遗钩针编织、陈氏钮艺雕刻、焕采手工坊缠花簪花等传统手工艺品以及茗远酱菜、宣阜巷托板热豆腐、摔糖葫芦等非遗美食……在东里天街上,憨态可掬的虎饰、古典雅致的簪花、各种精美的非遗工艺品陈列于道路两侧,成为这条充满传统韵味的街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济宁市级葫芦雕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永贤正在葫芦上篆刻,以奇思妙想将雕刻工艺与书法、绘画、篆刻融为一体,方寸之间尽显大千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草编》、《纸翻花》代表性传承人——唐风春正在教授草编技艺,结、扣、扎、缠、他的手指灵巧地在草料间穿梭,游龙、凤鸟、白鹤,一件件作品栩栩如生。】
庙会的民俗表演同样热闹非凡。开场典雅风情的古装巡游,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巡游队伍身着唐、宋古代服饰,扮演宫女、将士、文人墨客,tp钱包尽显匠心独运,紧随其上的古典舞快闪、甲胄巡游更是为游客展现了一场场东方文化盛宴
除了大型巡游外,还有民间绝技火壶表演、非遗川剧变脸、非遗皮影戏表演、上刀山下火海等传统民俗节目轮番上演,尽显中国传统非遗的活态魅力和深厚底蕴。
【无数颗铁花如同夜空中绽放的烟花,带着炽热的光芒飞向高空,火星四溅,模糊了打铁人的身影。】
庙会还特别设置了互动体验区,引导游客亲身体验古韵文化魅力。在这里,游客们可以穿上唐装,感受古代服饰的优雅与庄重;可以拿起古琴,体验传统乐器的独特韵味;也可以下围棋、练书法、画国画,寄托情怀与诗意,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游客们换上传统服饰,挑选着木雕、簪花、纸翻花,沉浸式体验古韵文化的魅力。】
此外,还有射箭、古代蹴鞠、投壶、捶丸等传统体育游戏的体验活动,不仅考验着游客们的技巧与智慧,更让其在玩乐中感受非遗竞技项目的魅力。
焕活非遗资源,济宁津多里非遗庙会展现“文化+”新动力
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以其渗透性强、关联性强等特点,呈现出“文化+”的发展形态。据国家统计局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904元,比上年增长17.6%,占当年人均消费支出比重的10.8%,这一显著增长趋势不仅凸显了文化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更反映出文化需求已成为拉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年顺着国潮出圈等话题热度极高,已成为诸多产业“破圈发展”的有力抓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文化要素资源正不断融入经济社会各行各业,推动着文化与消费的共促共荣,文化与产业的共振共生。这种“文化+”的发展模式,不仅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济宁津多里非遗民俗庙会设立非遗市集、民俗表演及满月庆活动三大板块,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这场传统文化的狂欢,更是“文化+”形态下焕活本地文化资源、推动非遗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为期九天的盛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深化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展望未来,民间非遗活动应该秉承“传承非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宗旨,积极响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精神要求,深入挖掘非遗的内涵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加强与各产业的合作与交流,携手各界力量共同推动非遗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更多力量。